返回上一頁

[心得] 2022人品不佳的雪訓心得

2022-03-06

 

    有時候都忘了,在山上遇到壞天氣是正常的事情。

 

    睽違了三、四年之後,2022終於又有足夠的雪量,各團隊雪訓隊開好開滿,筆者也趕緊報名,一洗多年前有雪但家裡也有事而退出的遺憾,那時候買的Black Diamond冰爪總算是有用武之處啦!筆者選了二月中的梯次,之前已經上去了不少梯次,各種雪中美照出現在社群上,心中的期待也跟雪一樣越積越厚,到時候一定也要給他好好留下些回憶!

 

    帶著這種心情出發,迎來五味雜陳的五天雪訓,因為我們剛好遇到一波寒流,第二天下午過三六九山屋之後,天氣從來沒好過,早上一片白牆不說,夜裡風雪交加,帳篷啪啪作響,除了上廁所,沒人想離開帳篷。天氣的條件加上筆者又發生高山反應,有種為什麼我要出現在這裡的低落心情,不但沒有美照,大部分的時間還無法享受這一切,真的只能寫個「慘」字…

    雪訓畢竟是訓練,是來學習的,這個部分倒是沒有打折扣,終於有機會體驗如何使用雪訓三寶、如何結繩隊和傳說中的滑落制動。基本上雪可以分軟硬,所應對的做事方式就不大一樣,這就是出發前沒有想過的。

 

    軟雪就是大家電影裡看到那種鬆軟的雪地,踩下去會陷入、腿會被掩蓋的那種,所以若是軟雪,直接在雪地裡踩實每一步,踩出雪階即可方便隊伍前進,這種情況下還不一定要上冰爪,因為冰爪有個使用上的限制:腳底的雪會越積越厚,所以每走幾步還要用冰斧敲掉這些雪,所以上冰爪反而會比較慢。

若是硬雪、結冰的地面,那肯定是要上冰爪的,因為這種表面會滑(教練說滑落的話,速度是軟雪的三倍),就一定要冰爪的加持啦!且顧名思義,雪地較硬,用冰斧砍雪階也會相對費力些。另外,除了雪地,還有一些是溪流表面結冰的地形,我們遇到的是薄的冰層,肉眼可見水在冰下流動,所以才沒幾位學員練習,冰層就被我們踩爛了;教練說也有可能新雪下在硬雪上,所以上面鬆軟下面硬,不過我們在的那幾天晚上都下很多很深,沒有遇到這種情況。最後提醒一下,雪訓的冰爪切莫使用簡易冰爪(雪鍊的那種),十爪以上的才是正統,鋁合金的款式不是不能用,但耗損比較快,不鏽鋼的款式還是比較耐用,例如這一次我們這梯大部分學員使用的Black Diamond Serac冰爪這種,就很好用。

 

    冰斧和頭盔就是一定會用到的另外兩寶啦,頭盔應該不用太多介紹,保護自己的安全,頭盔一定要戴著喔!而冰斧則是上山之前略有聽說怎麼使用,如當雪地的第三隻腳、滑落制動的時候當煞車,或者當雪樁確保用,不過都沒有親身試過,這一回上山也都有操作到,特別是滑或制動;簡單來說就是不小心從雪坡上滑下來的時候,讓自己盡快停在雪地上的一些技巧,這筆者這趟可是親身經歷過,不過因為有認真練習,僅滑落五公尺不到就停住了,另一原因也是軟雪、滑不遠,不過不知為何,隔壁團的一位大叔卻滑落了近百公尺,相信我,人不舒服的時候還要爬上來,真的很痛苦,所以滑落制動是一種備而不用的技巧,千萬不是讓人一路滑回程的偷懶方式呀(而且說實在的,我們這次是軟雪,前兩梯有外國人在硬雪上滑落,一滑就滑到圈谷底,還叫救援呢!滑落制動有很多不同姿勢,背面、正面、正面頭朝下等等,這時做出正確的動作,冰斧便能很有效的讓我們停止滑動;此外,冰斧也能砍雪階,讓隊伍好行進。冰斧長度的選擇相信大家都知道是手握斧頭,手臂垂直下垂的情況下,府尖到腳踝的長度就是我們適合的長度;我們這次多用Black Diamond Raven這款冰斧,是台灣製造的,很輕也很耐用。冰斧有沒有織帶都可以接受,端看個人習不習慣,因為冰斧需要常換手使用、而且在滑落制動的時候,織帶連結著冰斧,很可能會回彈砍到自己身上,但有織帶自然是能避免噴了狀備、增加砍冰階的力道,沒有一定,端看自己。要織帶的話可以選擇Black Diamond Raven with Grip這款,或者買Raven然後再自己加一條普魯士繩也是可以。

    我們這團除第一天睡七卡山屋進行高度適應,其餘幾天都睡圈谷營地,除了能扎實體驗雪地生活之外,就是能省去每日的移動時間和體力,雪地紮營有兩個特點:營釘要埋深埋好和務必要先整理地面再開始架設帳棚。特別是前者,這次在雪山的夜晚,風大得很,我們一帳三人也在白天的時候重新檢查和調整了每條營繩及其營釘,全部拉到最緊,果然當夜吹起大風,我們避免了半夜還要起床調整的窘境。為了防風,教練教我們架設雪牆,夠高夠厚的雪牆,可以阻擋大部分的強風(當然,雪牆要蓋在上風處),使強風只吹到帳篷頂部,不然風可是能吹斷營柱的喔!

    我覺得繩隊的運作也是這一次很重要的學習,但因為雪太軟,我們攻頂的時候並沒有結繩隊,僅練習的時候有操作過,繩隊的建立自然是在於相互支援滑落的人員,不過反應要很迅速,否則原本只有一個人滑落,會變成三個一起下去,得不償失呀!

    以上是技術的學習,而裝備和伙食的部分也有著非常重要的體驗,若能重來,我一定會好好調整。首先是睡眠系統,我們睡在雪地上,寒冷可是會傳導的,睡墊一定要選用R值高一點的款式,最起碼也要超過2,筆者只用了個R值1.1的睡墊,實在擋不住(要不是有隊友因故撤退,趕緊接收他的睡墊,真的有差。加上筆者睡袋定位是三季睡袋,還特地去買了睡袋內層,不過個人心得是睡袋內層效果有限,而且多一層還很不習慣,整體來說效果不好,加強睡墊的隔溫且多穿衣些衣服睡覺,三季睡袋還是堪用;室友有帶露宿袋上山,其中一晚還借我使用(因為我睡邊邊,睡到碰到反潮的帳篷表面,略有些潮濕,不過這些潮濕沒有影響睡袋的機能,只是不舒適而已,而露宿袋能解決這個問題,就這次筆者的經驗而言,露宿袋比睡袋內層來得有用。

    吃的部分,在雪地環境能吃熱的就準備熱的,有幾餐準備便利商店的麵包,但實際上根本吃不下口,太冷了,所以最後來是吃了室友準備的火鍋,是泡菜口味,室友的經驗中,上山還是準備些辣的、酸的,較能開胃,比較吃得多。這一次筆者的伙食剩了很多,這些都要再調整過,在這也提出來與大家分享。

    當然,最重要的還是筆者自己的高山反應了,需要先看家醫科拿藥的就一定要先準備,還有其他天氣冷就會發作的狀況也先備藥,例如下撤的室友是因為個人有偏頭痛,吹風就痛但他沒有準備個人藥物,無法訓練所以只好提前請助教陪同下撤回家。

    不巧因為高山反應,整個人從上圈谷(第二天下午)起就不太舒服,教練一直提醒要多喝熱水多排尿、多活動不要都在睡覺,趕快讓身體適應這個海拔,所以不舒服歸不舒服,但也還沒到要下撤的地步,只是在山上就變得很喘(不是氣喘,因為沒有發紺聲,但就是需要大口大口呼吸),體力也不太好。

    這些個人狀況,加上眼前永遠一片白茫茫,真的有種我沒是跑來雪山上受苦幹嘛的心情,想到家人和電暖爐,真的是懷疑人生、莫名地想哭,爬的山也不算少,但真的是第一次有這種體驗。若能重來,我還會想來雪訓嗎?坐在帳篷門口,啃著冷冰冰的麵包,筆者心裡問自己,還一度給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,那種狀態和那種環境實在太痛苦了,好歹也來個大景當安慰獎呀!看著前後梯次的照片,大家都做人很成功,人品大爆發,但我們這梯次…。

    失落的心情,一直延續到下山後一個禮拜(高山反應後身體也需要幾天調適休養),直到某天回想在山上學到的、體驗到的,其實是很真實的,特別是台灣好幾年沒有足夠的雪能雪訓,能上山一回不是應該慶幸嗎?加上和朋友分享山上的一切,說起來也是津津有味,這不就是當初參加的初衷嗎?上山誰不想要出大景、美照連連,身心愉快、吃好睡好,但所有壞的狀況在山上都是很正常的,而筆者能扎扎實實的學到應對的方法、適時調整讓下一次更好,不是比單純照了幾張美照來得更值得嗎?我想我應該沒有酸葡萄心理吧,學到了我想學跟原本預期之外的體驗,而且平安下了山,也算圓滿結束這期待很久的雪訓之旅了吧。

上一則

[分享] BD頭燈怎麼挑選?

下一則

Stormline VS Treeline 雨衣比一比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