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上一頁

新手的登山裝備明細

2023-04-26

(圖文 2019 BD品牌登山活動團隊)

 

登山活動中舉凡從頭到腳、食衣住行會用到的東西都被稱為裝備,每一種行程路線所需的裝備不會完全一樣,季節不同,需要的衣著就不同,依重要性來看,可分為最基本的個人裝備與團體裝備,至於技術裝備,暫時不是新手需要考慮的。

所謂個人裝備,就是每個人都必須各自擁有的東西,包括服裝系統、人身配件、鞋襪系統、宿營、收納與揹負、照明、餐具、飲水、登山杖、通訊、藥物、等。

 

 

【服裝系統】
一般休閒旅遊的服裝原則上並不適合登山活動使用,而登山用途的服裝卻足以影應付一般的休閒場合。
登山行程需要準備的衣著類品項包括:貼身內層衣褲、保暖中層夾克、防雨外層夾克、防潑水軟殼夾克、防潑水長褲(或短褲)、遮陽帽、頭巾、手套、羊毛襪。季節、環境的不同,有不同的用料或相應的設計,登山行程除了貼身的內層衣褲和襪子可以身上穿一套,背包裡多帶一套之外,其餘衣物只要一件就好,視情況決定穿脫。沒有列出來的,也不必多帶。

 

【人身配件】
帽子(或頭巾)、手套。主要是為了保暖或抗風、抗紫外線等用途,同樣也區分季節,因此有不同材質可選擇,種類極多。有些採用防水透氣材質,適用於冬季或是較惡劣的天候。
綁腿。是用於防止地面上的泥土、小石頭掉入鞋筒內,或是防止積水濺起的水滴流入鞋內的小裝備。當雨中行走時,綁腿必須是在雨褲內,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雨水從褲管流入鞋內,而且必須穿著確實(綁腿未必絕對防水)而不是把綁腿圍住小腿就算了。如果綁腿使用正確而鞋的防水性能正常的話,就算沒有穿雨褲,只要是穿著防潑水性良好的長褲(長度足以覆蓋鞋筒不會因為行走的動作而拉高至鞋筒以上),也不容易讓雨水流進鞋內。

 

【鞋襪系統】
要試穿一雙登山鞋,必須將襪子、鞋墊一併考慮。因為登山行程的路程長、負荷重,而且路徑崎嶇,許多地形的踏點甚至只佔鞋底面積的一點點邊緣,鞋底沒有足夠的硬度是不行的,此外,還必須能夠防水與透氣。 假設尺寸正確,這三者的搭配也沒問題,那應該會很舒適才是。通常採高筒設計,使用全皮面搭配PU中底、橡膠大底,是高級登山鞋的必備要素。
一般登山鞋內附的鞋墊,都只能算是聊備一格,真正好穿的鞋墊,不但壽命比鞋體、襪子更長久,也能大幅增加穿著行走的舒適性。這樣的鞋墊必需考慮到人的腳底弧面,以及腳弓的高低,所以挑選一雙好的鞋墊符合自己的腳底,重要性應該和挑一雙登山鞋差不多。
適當的襪子,不只是厚度,更要講究的是腳部受力的位置是否有夠緊密的編織,關節的位置是否有更好的彈性,一雙好襪子有三個主要條件,避震、保暖、透氣,利用理想的材質,透過編織的技術,可以達成這三個目的。

 

 

【宿營裝備】
睡袋是絕對必要的個人裝備,外型和內部的填充材料決定的保暖的效率與收納後的體積。內容物有羽絨和化纖二種,羽絨的效率比較好,相同保暖度的條件下也比較輕,但是羽絨較不易照顧,濕了以後會完全失效而且很難乾燥,所以使用必須非常小心。另外,登山用和一般露營用的睡袋設計差很多,不宜混用。外型如同木乃伊般的睡袋才是登山用。
睡墊。躲進睡袋之後,背部下方的填充物會被我們自己的身體壓扁,其實是沒有保暖作用的,此時就必須依靠睡墊阻絕來自地面的寒冷。睡墊有充氣式結構和發泡物二種,無論外型為何,目的都是一樣,但是登山用途當然是要講究輕巧,所以會儘量縮小體積,展開後通常是與肩同寬,長度則和睡袋一樣是有尺寸規格的。
睡袋內套。有二個作用,一.是因為睡袋不易清洗,所以我們在進入睡袋之前,最好先將身體鑽進睡袋內套然後再進入睡袋,睡袋會髒通常是使用者的身體本身所造成。而睡袋內套本身的材質容易清洗,多數是和排汗內衣的材質相同。二.睡袋內套本身能夠增加保暖度,可以讓睡眠的熱效率更好一點。

 

 

【收納與揹負】
並非把所有的物品全部塞進背包裡就算是收納喔,而是要先將所有要攜帶的物品攤在眼前,然後有效率的收納,才會讓背包打包完畢後重心穩定、外型整齊,並將背包套完整的包覆整個背包。
先將所有物品分類,每一類物品以防水收納袋包好,再依照拿取的順序一一放置於背包裡。原則是愈輕的放愈下面,愈晚用到的東西也放愈下面,因此,一定是先放置睡袋、睡墊等物,再來是備用內衣褲、炊事用具、糧食、帳棚、保暖夾克、攝影器材等依序收納放置於背包的主袋內,而雨衣褲要放在隨時可以輕易立刻拿取的副袋(或前袋),一旦雨勢變大決定穿雨衣時,才能立刻拿到。頭燈、行動糧、手套、帽子、藥品之類的東西要放置在頂袋,一個正常的背包一定有水瓶、登山杖等物的固定收納的位置,必要時還可以運用織帶與扣具額外再加掛其他物品,例如雨傘、外帳等。
因此,你需要好幾個小型的防水收納袋,將上述物品分類收納完畢後,逐一全部放入大背包裡。另外再帶一個小容量的登頂包,在登頂的那一天帶著當天需要的物品。只要調整正確,你的背包應該是重心在肩部下方,並貼近身體,大部分重量依靠腰帶穩固在髖骨的位置,肩帶只是讓背包更穩固的“穿”在身上。至於背包容量要多大,就看要帶多少東西了。通常夏季的四、五天、有山屋的大眾行程大約40-50L應該夠,同樣行程冬季的話會需要稍大的容量,因為衣物、睡袋等會較厚重一點,大約55-60L夠裝。需要紮營過夜、又喜歡吃好料、又要玩各種主題攝影的話,恐怕隨便都要75L以上的容量才夠裝了。

 

 

【照明】
以頭燈為主,最好是選擇同時具有主燈與副燈的設計,並且能夠防水,亮度大約在160流明以上。並不一定要愈亮愈好,其實流明數愈大就愈耗電,體積也愈大。通常高山的路徑較清晰,習慣摸早黑登頂的人,在天亮前的一片漆黑山區160流明已經很好用了。另外,頭燈這種東西什麼時候會壞掉很難說,既然體積不大,就帶二個吧,一個留者備用。

 

【餐具】
不要攜帶體積大又重的碗,應該選用輕量有握把的大容量金屬杯,吃飯、刷牙、取水都靠它,容量大約以能夠裝得下一碗泡麵的容量為佳。鈦金屬最好,質輕強度高又容易清洗,但是價格昂貴,也不宜直接放在爐火上燒烤。鋁合金次之,強度雖稍差但是也很輕,現在有些硬陽極處理的鋁合金強度也很夠了。塑膠餐具也愈來愈多,而且很便宜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筷、匙、刀、叉等餐具也是上述材質都有,但是也不必全部都帶吧?視飲食習慣帶個一、二把應該就夠了。

 

【飲水】
大約800ml的水瓶是很常見的規格,塑膠或不鏽鋼製品都適用,也可再多帶一個保溫鋼瓶,但是不必太大,通常是能夠裝得下便利商店賣的咖啡即可。
有些人會使用水袋搭配吸管,好處是可以邊走邊喝,不必停下來拿水壺與放水壺,而且冬季時藏在背包內水袋裡的水較不易結冰。但是缺點為你看不見水袋裡的水還剩下多少,而且清洗比較麻煩。

 

【登山杖】
使用登山杖可增加使用者的平衡;擴大支撐面以及止滑之外,穿越崎嶇的地形也比較舒適,上坡時可讓腿部的肌肉輕鬆些,長距離下坡時也能減少膝蓋的負擔,必要時登山杖還可以用來支撐外帳;或是用它來探索草叢等,某種程度上它算得上是手臂的延長。
不管是那一種形式的登山杖,都能提供上述的功能,不過既然是登山健行,還是選擇登山用的款式比較適合,一般中老年人散步用的那種,握把的形式較不利長時間的登山活動。

 

通訊】

現在的手機不只是通訊工具,也可以利用GPS功能定位、依循事先下載完畢的路線航跡,使得手機成為具有導航功能又可以通訊,又可以拍照,有些山頭上甚至有4G訊號可以打卡上傳FB,已成為必備的好用器材,但缺點是大多數手機並不防水耐摔,也頗為耗電,需要攜帶額外行動電源,所以非必要時,還是關閉wifi功能比較省電。

 

藥物】

大部分會在高山上需要依賴藥物時,多半是個人用藥的需求,但是在高山地區使用藥物,必須經過醫師許可比較安全。尤其是高山症藥物的用藥安全其實備受質疑,例如“單木斯”就不是每個人都可吃的藥物,做好高度適應,行程規劃合理,不要短時間上升過高過快,並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才是避免高山症的根本辦法。

 

雨傘

在一般容易行走的路線,遇到天雨時,撐傘其實比穿雨衣更舒適,因為雨衣穿在身上走久了一定會悶熱。除了擋雨之外,上廁所時雨傘也很好用的道具喔。

 

以上裝備都有的話,表示你已經進階到一定程度,如果不齊全,其實應該要盡快補齊,讓登山活動更安全也更舒適。如果全部都沒有,那最好不要獨自一人就上山,這樣的你即使買齊了一切裝備,也還是強烈建議跟著老鳥一起走,或者參加信譽良好的登山隊伍,這些安排好的的大眾行程是比較安全可靠的路線。

 

上一則

登山用的防水透濕衣物小常識

下一則

新的雨衣褲會漏水?

TOP